1) 低壓、中壓、高壓集塵差在哪?
|
類別 |
系統靜壓(常見) |
每點風量(常見) |
適用場景 |
典型過濾/配置 |
優缺點重點 |
|
|
低壓 (HVLP) |
0.5–3 kPa(≈50–300 mmAq) |
10–80+ CMM/點 |
大罩面、開放作業、短中距 |
濾筒/布袋 |
省能、管徑大;遠距/彎多掉風快 |
|
|
中壓 |
3–10 kPa(≈300–1000 mmAq) |
4–30 CMM/點 |
管網複雜、中距、軟管較長 |
高效濾筒/摺皺袋 |
佈線彈性高;能耗/噪音↑ |
|
|
高壓 (High-Vac) |
10–40 kPa(≈1000–4000 mmAq) |
1–10 CMM/點 |
長軟管、手工具、中央吸塵 |
高真空濾芯 + HEPA, |
長距吸力強;OPEX/噪音高,防爆要求高 |
快速判斷:大風量近距=低壓;中距/彎多/軟管多=中壓;長距小吸口/手工具/中央吸塵=高壓。
2) 我家產線要長軟管,該用高壓還是中壓?
決策規則(擇一即偏高壓):
-
單支軟管 >10–15 m、或同時啟用 ≥3 支長軟管
-
算出最不利路徑的 ΔP > 6–8 kPa
-
需要 **小口徑(Ø32–50 mm)**吸頭卻要穩定高局部速度
-
要做中央清掃/回收(多站點、跨樓層)
仍可留在中壓的條件:
-
軟管 ≤10 m、彎頭有限、單/雙點同動;能以放大管徑+減彎頭把 ΔP 壓回 <6 kPa。
3) 以 ΔP 控制脈衝清灰要設多少門檻?
依設備定型,但「基線+雙門檻」萬用。
-
初阻基線:新濾材 600–900 Pa
-
穩態區間:1000–1500 Pa(視 A/C 與粉性)
-
警戒門檻:≥1700 Pa → 系統自動縮短脈衝間隔/加強清灰並通知點檢
-
介入門檻:≥2000 Pa → 計畫停機,查堵/調 A/C/換濾材
-
另設最低 ΔP 告警(過低=破袋/漏風)
脈衝壓力常用 0.4–0.6 MPa;以 ΔP 觸發 + 最小間隔 避免過清耗氣。
4) HEPA 要放風機前還是後?怎麼做 DOP/PAO?
-
建議位置:主濾 → 風機 → HEPA(讓 HEPA 做「最後一道」)。
-
需室內回風/潔淨室/敏感產品時更應如此。
-
-
完整性測試(DOP/PAO 漏掃)流程要點:
-
上游注入氣溶膠(PAO/DOP)做挑戰
-
掃描濾面、墊片、箱體接縫、檢修門
-
常見單點允收 0.01–0.03%(依規格)
-
建立 HEPA 前後 ΔP 基線,納入保養門檻
-
-
頻率:新裝/大修後 + 年度 例保(或依內規)
5) 可燃粉塵下,高壓中央吸塵的隔離/洩爆怎麼做?
原則:系統化保護(不只濾材)
-
導電/抗靜電:導電軟管/濾材/骨架,全系統接地與等電位(定期測阻)
-
爆炸隔離:在集塵機入口主管設機械式火焰隔離閥/逆止閥或化學抑爆隔離;就近安裝(依製造商/NFPA 距離規範,常見「數個管徑內」的就近原則)
-
釋爆/抑爆:室外用洩爆片指向安全區;室內多用無焰洩爆或化學抑爆
-
火花偵測/滅火:上游有火星風險(研磨/切削)必加
-
分區與文件:明確 Zone 20/21/22 分區、DHA 記錄、維護與演練
高壓系統壓頭大、火焰傳播速度快,隔離與釋爆位置務必依「設備/閥件供應商手冊」與當地規範校核。
6) 風量不足但真空度很高是什麼問題?
典型是阻力大到風機跑到「小流量高壓頭」區:
-
管徑太小/彎頭過多/軟管太長
-
濾室 ΔP 偏高(糊袋/清灰不足/入口濃度峰值)
-
分支閥位錯誤或節流過度
-
漏風位置錯誤導致量測點誤判
排查順序:閥位 → ΔP/清灰 → 管路堵塞/漏風 → 風機皮帶/葉輪污染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