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|先把名詞和範圍講清楚
-
靜壓(Static Pressure, Pa / mmAq / kPa):系統克服阻力所需壓頭。
-
換算:1 mmAq ≈ 9.81 Pa;1 in.wg ≈ 249 Pa ≈ 25.4 mmAq。
-
-
風量(Q, CMM = m³/min):每分鐘處理空氣量。
-
ΔP(壓差):濾室進出口差壓;用來控清灰、判斷更換。
-
等效距離(Leq):水平 + 垂直×係數 + 彎頭/三通折算,用來估壓損。低壓 / 中壓 / 高壓 —— 實務常見範圍(供選型起點)
|
類別 |
系統靜壓(約) |
每點常見風量 |
|
低壓(HVLP) |
0.5–3 kPa(50–300 mmAq) |
10–80+ CMM/點 |
|
中壓 |
3–10 kPa(300–1000 mmAq) |
4–30 CMM/點 |
|
高壓(High-Vac) |
10–40 kPa(1000–4000 mmAq) |
1–10 CMM/點 |
|
類別 |
系統靜壓(約) |
每點常見風量 |
|
低壓(HVLP) |
0.5–3 kPa(50–300 mmAq) |
10–80+ CMM/點 |
|
中壓 |
3–10 kPa(300–1000 mmAq) |
4–30 CMM/點 |
規劃思路:風量大就用低壓(大管徑、短中距)、壓頭大就用高壓(小風量、長距/點吸),夾在中間或管網複雜時採中壓。
2|三種系統的工程差異與優缺點
2.1 低壓(High-Volume, Low-Pressure)
-
場景:大罩面、開放式作業、粉塵量高但粒徑不極細。
-
優點:單位能耗相對低(壓頭小)、系統簡單、維護成熟。
-
限制:需要大管徑與空間;遠距或彎頭多時壓損快速上升。
-
管內風速:一般粉 14–18 m/s;金屬粉 18–22 m/s(防沉積)。
2.2 中壓
-
場景:中距離、多彎頭/軟管、機台內部抽吸口、空間受限。
-
優點:管徑可縮小、布置彈性高、改造既有產線好用。
-
限制:壓頭/能耗升;需更強的風機與密封;清灰策略要更精準。
-
管內風速:16–22 m/s(依粉性與堵塞風險調)。
2.3 高壓(High-Vacuum, 中央吸塵/手工具吸塵)
-
場景:長軟管(>10–30 m)、多樓層、手工具源頭吸塵、清線/保養、貴重粉回收。
-
優點:長距離能力強、吸口小但「抓力」強、可一套中央系統服務多點。
-
限制:單位能耗高(壓頭大)、噪音高、需要更高等級過濾與密封;可燃粉須做隔離/洩爆/抑爆。
-
過濾:高真空濾芯 + HEPA H13/H14(室內回風/無塵場域)
-
真空源:Roots/多級離心/爪式/側流多級,視流量-壓頭曲線選配。
3|風量與壓頭:怎麼抓到「工作點」
關鍵是讓「風機曲線」與「系統曲線」交會在你要的區間。
-
風量估算(源頭捕集):
QCMM=Vf(m/s)×A(m2)×60Q-
倒料/秤重罩面速 0.5–0.8 m/s;研磨/切削視散逸能量調整。
-
-
等效距離(估壓損):
Leq≈LH+(2 3)×LV+∑(彎頭/三通折算) -
功率概念:
壓頭越高、風量越大,OPEX 直線上升;VFD 搭配ΔP/風量閉環可降能耗。
4|「選錯壓力等級」的 6 個徵兆
-
風量不達但真空度很高 → 管徑過小/壓損過大(該往中壓/高壓或放大管徑)。
-
ΔP 飆升、清灰抑不下 → A/C 太高/濾材不對/入口濃度峰值。
-
長軟管掉風、吸力忽強忽弱 → 應改高壓或縮短管線。
-
大罩面卻用高壓小風量 → 源頭捕集效率低,粉仍外逸。
-
能耗異常高 → 壓頭級別選過頭、管網不順、VFD 未調校。
-
粉外逸/臭味回流 → HEPA/除霧/密封/內循環位置錯誤或漏風。
5|應用對照表(快速查表)
|
產業/場景 |
汙染物 |
距離/管網 |
建議壓力級別 |
風量/吸口 |
過濾/安全 |
|
木工集塵 |
木屑/粉塵 |
短中距、開放罩 |
低壓 |
大罩面 20–80 CMM |
布袋/濾筒;防火花、隔離 |
|
金屬研磨 |
重粉+火星 |
中距、多彎頭 |
中壓 |
8–30 CMM |
濾筒+火花捕集;可能 HEPA |
|
半導體/電子配料 |
細粉(<5 µm) |
中距、潔淨需求 |
中壓 → HEPA |
8–20 CMM |
ePTFE 濾筒+H13/H14;ESD |
|
食品/藥粉 |
細黏粉 |
長軟管/多樓層 |
高壓 |
2–8 CMM/點 |
高真空濾芯+HEPA;ESD/防爆 |
|
中央清掃/回收 |
混粉 |
長距/多站 |
高壓 |
1–6 CMM/點 |
隔離閥+洩爆/抑爆;耐磨管 |
|
焊煙/細霧 |
微細粒 |
大罩、近源臂 |
低壓~中壓 |
10–30 CMM |
濾筒+二次過濾;噪音控 |
6|濾材與 A/C 的搭配(不同壓力級別)
-
低壓:濾筒/布袋;黏/細粉→ePTFE/奈米膜、疏水/防油。
-
中壓:高效濾筒/摺皺濾袋;入口加導流/前置分離。
-
高壓:高真空濾芯(耐壓端蓋/密封)、HEPA 做最終過濾;ΔP 觸發清灰。
ΔP 管控(範例):初阻 600–900 Pa → 正常 1000–1500 Pa → 警戒 ≥ 1700 Pa → 介入 ≥ 2000 Pa。
7|安全:ESD/防爆/隔離與 HEPA
-
可燃粉塵:導電軟管與濾材、接地與等電位、火焰隔離閥/逆止閥、洩爆或化學抑爆;高壓系統火焰傳播速度更值得重視。
-
HEPA(二次過濾):室內回風/高敏感產品建議 H13/H14,放在主濾→風機→HEPA位置,做 PAO/DOP 完整性。
-
火花/高溫微粒:前段火花偵測/滅火或水幕捕集。
-
噪音:中高壓常需消音器/隔音箱;基礎減振與彈性接頭不可少。
8|實務算例(從需求倒推級別)
目標:四個秤重罩 + 一個倒料口,同動係數 0.7。距離中等、彎頭多,粉細且略黏。
-
風量:秤重罩(0.6×0.5 m,面速 0.6 m/s)→ 0.18×60=10.8 CMM/點 ×4=43.2;倒料口取 18 CMM → 合計 61.2 CMM;同動 0.7→ 42.8 CMM;加 20% 裕量→ 51.4 CMM。
-
管網:彎頭多 + 軟管,推估 ΔP 較高 → 中壓較穩(低壓可能風量掉太多)。
-
過濾:ePTFE 濾筒;清灰 ΔP 觸發;HEPA 視室內回風需求加裝。
-
安全:抗靜電濾材 + 全系統接地;如可燃粉→隔離/洩爆。
9|常見 FAQ
Q1:我只有 1–2 個點、距離很短,要用高壓嗎?
A:通常不需要。短距/大罩面用低壓最省能;高壓適合長距小吸口或中央吸塵。
Q2:高壓是不是一定比較好?
A:不是。高壓=高壓頭、小風量,能耗/噪音高;對大面積捕集反而效率差。
Q3:怎麼知道應該升級到中壓?
A:當彎頭多/軟管長/空間小導致低壓風量掉得厲害,或吸口需要較高局部速度時,升級中壓較合理。
Q4:HEPA 要不要加?
A:細粉或室內回風、無塵室/敏感產品建議加 H13/H14;並做 PAO/DOP 漏掃與前後 ΔP 監控。
Q5:可燃粉塵用哪一級?
A:看製程而非壓力級別。無論低/中/高壓,都要抗靜電/接地、隔離/洩爆/抑爆與程序管理。
10|選購清單與比標模板(複製就能用)
-
吸口清單:尺寸/面速、同動係數、預估風量(CMM)。
-
路徑:水平/垂直距離、彎頭/三通數、是否長軟管、跨樓層。
-
粉塵性質:粒徑(D50/細粉比)、黏/吸濕/含油、磨耗、是否可燃(Kst/MIE)。
-
場域:室內/室外、噪音上限、空間與配電、是否室內回風。
-
過濾:濾材(ePTFE/抗靜/疏水)、是否加 HEPA。
-
控制:ΔP 觸發清灰、VFD、風量/真空度監測、告警分級。
-
安全:接地/等電位、火花偵測、火焰隔離、洩爆/抑爆。
-
驗收(SAT):風量/ΔP/漏風/噪音/HEPA 完整性、連續運轉時數。
-
TCO:預估電力、耗材、備品庫存與 SLA/保固。
11|實務注意事項(踩雷清單)
-
只看馬力,不看風機曲線 vs 系統曲線。
-
大罩面卻選高壓小流,結果捕集效率低。
-
忽略最不利支管壓損,試車風量全失真。
-
黏/細粉卻用錯濾材,ΔP 跑給你追。
-
高壓系統沒做隔離/洩爆/抑爆與接地。
-
沒有ΔP 基線、告警分級與點檢表,維護全憑感覺。





